10.1 [Poincare 不等式] 考虑开集 Ω⊆R2,Ω={x=(x1,x2):∣x1∣<1,x2∈R},Γ={(−1,x2):x2∈R},证明:
(1) 存在常数 C>0 使得对任意的 f∈{g∈H1(Ω)∩C1(Ω):g∣Γ=0},有
∥f∥L2(Ω)≤C∥∇f∥L2(Ω)
(2) 存在常数 C>0 使得对任意的 f∈H1(Ω)∩C1(Ω),有
∥f∥L2(∂Ω):=∥f(−1,⋅)∥L2(R)+∥f(1,⋅)∥L2(R)≤C∥f∥H1(Ω)
(3) 假设 H1(Ω)∩C1(Ω) 在 H1(Ω) 中稠密,则存在唯一的线性映射 Tr:H1(Ω)→L2(∂Ω),使得 Trf=f∣∂Ω 对任意的 f∈H1(Ω)∩C1(Ω) 成立,并且
∥Trf∥L2(∂Ω)≤C∥f∥H1(Ω)
(4) Poincare 不等式是否可以延伸至 f∈{g∈H1(Ω):Tr(g)∣Γ=0}?
(1) 认为 ∥∇f∥L2(Ω) 先取 ∇f 的欧氏范数,再取 L2 范数。直接计算
∫Ωf(x1,x2)2dx=∫R∫−11f(x1,x2)2dx1dx2=∫R∫−11(∫−1x1∂1f(t,x2)dt)2dx1dx2≤∫R∫−11(x1+1)∫−11∂12f(t,x2)dtdx1dx2≤4∫R∫−11∂12f(t,x2)dtdx2=4∥∂12f∥L2(Ω)2≤4∥∇f∥L2(Ω)2
因此
∥f∥L2(Ω)≤2∥∇f∥L2(Ω)
本小问没有用到 H1 的性质.
(2) 注意到
∥f(−1,⋅)∥L2(R)2=∫Rf2(−1,x2)dx2=∫R(f(z(x2),x2)+∫z(x2)−1∂1f(t,x2)dt)2dx2
其中 z(x2)∈(−1,1) 满足对给定的 x2∈R,f(x1,x2) 在 x1=z(x2) 处取 f(⋅,x2) 的最小值。记
f(z(x2),x2)=A(x2),∫z(x2)−1∂1f(t,x2)dt=B(x2)
则可以分别估计 A,B,具体地
A2(x2)≤21⋅∫−11f2(x1,x2)dx1
应用 Cauchy 不等式,有
B2(x2)≤∫−11∂12f(t,x2)dt⋅∫−11χ[−1,z(x2)]dt≤2∫−11∂12f(t,x2)dt
所以
∥f(−1,⋅)∥L2(R)2=∫RA2(x2)+B2(x2)+2AB(x2)dx2=∫Ωf2dx+4∫Ω∣∇f∣2dx≤4∥f∥H1(Ω)2
推出 ∥f(−1,⋅)∥L2(R)≤2∥f∥H1(Ω),同理可得 ∥f(1,⋅)∥L2(R)≤2∥f∥H1(Ω),从而
∥f∥L2(∂Ω)≤4∥f∥H1(Ω)
(3) 因为 H:=H1(Ω)∩C1(Ω) 在 H1(Ω) 中稠密,所以定义
Trf=n→∞limfn∣∂Ω,∀f∈H1(Ω)
其中 fn(∈H)H1(Ω)f,并且 (2) 保证了 H∣∂Ω⊆L2(∂Ω).
Tr 是良定义的:如果 fn,gn(∈H)H1(Ω)f,则
∥fn∣∂Ω−gn∣∂Ω∥L2(∂Ω)≤C(∥fn−f∥H1(Ω)+∥gn−f∥H1(Ω))n→∞0
Tr 是线性的:其中第二个等号由连续性保证,a∈R.
Tr(af+g)=n→∞lim(afn+gn)∣∂Ω=an→∞limfn∣∂Ω+n→∞limgn∣∂Ω=aTrf+Trg
Tr 满足题设要求:
∥Trf∥L2(∂Ω)=n→∞lim∥fn∣∂Ω∥L2(∂Ω)≤Cn→∞lim∥fn∥H1(Ω)=C∥f∥H1(Ω)
Tr 是唯一的:如果 Tr~:H1(Ω)→L2(∂Ω) 也满足题设要求,则对于任意 f∈H1(Ω)
∥Trf−Tr~f∥L2(∂Ω)≤∥Trf−fn∥L2(∂Ω)+∥Tr~f−fn∥L2(∂Ω)→0
(4) 可以。根据 (3) 中的假设,H1(Ω)∩C1(Ω) 在 H1(Ω) 中稠密,因为 ∇ 在 H1(Ω)∩C1(Ω) 上是可闭算子,且 H1(Ω) 是 Banach 空间,所以 ∇ 在 H1(Ω) 上是闭算子,这里的 ∇ 延拓为弱导数的意义.
我们先插入对 H1(Ω) 是 Banach 空间的验证:对任意 Cauchy 列 {fn}⊆H1(Ω),则 fnL2(Ω)f,且 ∇fnL2(Ω)(gx1,gx2),则对任意 φ∈Cc∞(Ω),有
∫Ω(−1)φxif=n→∞lim∫Ω(−1)φxifn=n→∞lim∫Ωgxiφ
这说明 f 的两个弱导数正好是 gx1,gx2∈L2(Ω),所以 f∈H1(Ω).
继续讨论,此时 ∇ 是 H1(Ω) 上的闭算子,说明极限和算子可交换。结合稠密条件和 (3),对于任意 f∈{g∈H1(Ω):Tr(g)∣Γ=0},存在 fn∈H1(Ω)∩C1(Ω) 使得 fnH1(Ω)f,并且
∥Trfn∥L2(∂Ω)=∥Trfn−Trf∥L2(Ω)≤C∥fn−f∥H1(Ω)→0
(仅作存在性解释)所以取截断函数 pε(x,y) 在 x∈[−1,−1+ε) 处取 1,其他为零值;对 pε 用卷积磨光得到光滑函数 φε∈C∞(Ω),使得 φε 在 x=−1 处取 1,在 x∈[−1,−1+2ε] 处取值不超过 2,在其余部分取零值。则
f~n=fn(1−φε)∈H1(Ω)∩C1(Ω),f~n∣Γ=0
并且 f~nH1(Ω)fn,从而 f~nH1(Ω)f,于是
∥f∥L2(Ω)≤nlim∥f~n∥L2(Ω)≤Cnlim∥∇f~n∥L2(Ω)≤C∥∇f∥L2(Ω)
10.2 考虑方程
−u′′+αu=f,x∈(0,1);u(0)=0,u′(1)=b,f∈L2((0,1)),α>0
的弱形式:对于任意 v∈H:={g∈H1((0,1)):g(0)=0},有
∫01u′v′dx+α∫01uvdx=v(1)b+∫01fvdx
利用 Lax-Milgram 定理,说明方程在弱形式下有唯一解.
(1) 默认 u′ 是 u∈H1 的弱导数。定义 H1 上的共轭双线性形式
a(u,v)=∫01u′v′dx+α∫01uvdx
定义 H 上的线性泛函
Tf(v)=v(1)b+∫01fvdx
这是有界的线性泛函,因为
∣v(1)∣≤∣∣∣∣∣∫01v′(x)dx∣∣∣∣∣≤∫01∣v′(x)∣dx≤∥v′∥L2≤∥v∥H1
定义 H1 上的内积
⟨u,v⟩=∫01u′v′dx+∫01uvdx
指出 H1 在该内积下是 Hilbert 空间:对于任意 H1 的 Cauchy 列,都在 L2 意义下收敛,记作 un(∈H1)L2u(∈L2),同时弱导数 un′L2v(∈L2),则容易推出 u∈H1 且 u′=v;另外该内积诱导的范数就是 H1 范数.
(2) 注意到,对任意 u,v∈H1
根据 Lax-Milgram 定理,存在可逆算子 A∈B(H1,H1) 使得
a(u,v)=⟨Au,v⟩,∀u,v∈H1
(3) H1 完备,H⊆H1 是闭子空间,所以 H 完备。根据 Riesz 表示定理,对任意 f∈L2,线性泛函 Tf:H→R 有界,所以存在唯一 uf∈H 使得
Tf(v)=⟨uf,v⟩,∀v∈H
(4) 题目要求解方程的弱形式
a(u,v)=Tf(v)=⟨uf,v⟩=a(A−1uf,v),∀v∈H
这推出 u=A−1uf 是方程的弱解.
(5) 唯一性。如果 u1,u2∈H1 都是方程的弱解,则取 v∈H 使得 v 与 u1−u2 仅在 0 点取值不同,有
0=a(u1−u2,v)≥δ∥u1−u2∥H12
这说明在空间 H1 的意义下弱解唯一.
注意区分共轭双线性形式和共轭对称双线性形式;Lax-Milgram 定理要求算子放在第二分量
10.3 设 H 是 Hilbert 空间,A∈B(H) 并且存在 m>0 使得
∣⟨Ax,x⟩∣≥m∥x∥2,∀x∈H
证明:存在 A−1∈B(H).
考虑 H 上的共轭双线性形式
a(x,y)=⟨x,Ay⟩,∀x,y∈H
注意到
根据 Lax-Milgram 定理,存在可逆算子 B∈B(H) 使得
⟨x,Ay⟩=a(x,y)=⟨x,By⟩,∀x,y∈H
取 x=(A−B)y,则 (A−B)y=0 对任意 y∈H 成立,所以 A=B,从而 A−1=B−1∈B(H).
10.4 设 p 是实线性空间 X 上的次线性泛函,证明:
(1) p(0)=0
(2) p(−x)≥−p(x)
(3) 给定 x0∈X,在 X 上必有实线性泛函 f,满足 f(x0)=p(x0),以及
f(x)≤p(x),∀x∈X
次线性泛函:线性空间上的映射 P:V→R 满足次可加性和正齐次性,即
P(x+y)≤P(x)+P(y),P(λx)=λP(x),∀λ>0,x,y∈V
(1) 根据正齐次性 p(0)=p(λ⋅0)=λp(0),取 λ=1 即可证明.
(2) 根据次可加性 p(−x)+p(x)≥p(0)=0,移项即可.
(3-1) 假设 M 是 X 的线性真子空间,并且 f:M→R 是线性泛函,满足
f(x)≤p(x),∀x∈M;x0∈M;f(x0)=p(x0)
对于任意 y∈X∖M,定义 My=span(M,y) 上的线性泛函。对于任意 x,x′∈M 都有
f(x)+f(x′)=f(x+x′)≤p(x+x′)≤p(x−y)+p(y+x′)
那么就有
f(x)−p(x−y)≤p(y+x′)−f(x′)
所以令
f(y)=x∈Msup[f(x)−p(x−y)]
则这给出了 f 在 My 上延拓的线性泛函,并且满足
f(x)−p(x−y)≤f(y)≤p(y+x′)−f(x′),∀x,x′∈M
所以对于 λ>0,都有
f(x)−p(x−λy)≤f(λy)≤p(λy+x′)−f(x′)
所以延拓的 f 仍然满足
f(z)≤p(z),∀z∈My;f(x0)=p(x0)
(3-2) 定义二元组 (Y,fY),其中 Y⊆X 是线性子空间,fY:Y→R 是线性泛函,并且满足
fY(y)≤p(y),∀y∈Y;x0∈Y;fY(x0)=p(x0)
定义二元组全体 P 上的偏序关系
(Y1,fY1)≤(Y2,fY2)⟺Y1⊆Y2, fY1=fY2∣Y1
这样 P 是偏序集,并且对于 P 任意全序子集 {(Yi,fYi):i∈I},都有
(Y∗,fY∗):=( i∈I⋃Yi, i∈IsupfYi)
这是该全序子集的上界;另一方面,定义
f(μx0)=μp(x0),∀μ∈R
则 (span{x0},f)∈P,所以由 Zorn 引理,P 中存在极大元 (Y,f).
(3-3) 证明 Y=X:如果 Y=X,则存在 z∈X∖Y,根据 (3-1),f 可以延拓到 span(Y,z) 上的线性泛函,并且仍然满足题设要求,这与极大性矛盾,所以 Y=X,并且 f:X→R 满足题设要求.
10.5 设 X 是由实数列 x={an} 全体组成的实线性空间,其元素间相等和线性运算都按坐标定义,并定义
p(x)=n→∞limsupan,∀x={an}∈X
证明:p(x) 是 X 上的次线性泛函.
(1) 正齐次性
p(λx)=n→∞limsupλan=λn→∞limsupan=λp(x)
(2) 次可加性
p(x+y)=n→∞limsup(an+bn)≤n→∞limsupan+n→∞limsupbn=p(x)+p(y)
注意到泛函 p(x):X→R∪+∞,所以上述运算均有意义。所以 p(x) 是 X 上的次线性泛函.